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主要是由白背飛虱傳播的一種水稻病毒病,2010年來在我省文山州為害嚴重,2009年德宏州芒市、盈江縣也發生危害,并送檢確診。該病毒病的病原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是斐濟病毒屬的一種病毒,可通過稻飛虱侵染禾本科植物,如水稻、玉米以及禾本科雜草等,且該病毒病近年來迅速發展,極有可能上升為主要災害,如不加以控制,勢必嚴重影響我州糧食安全,各地必須嚴加防范。以下是該病毒病主要發生癥狀。
一、受侵染水稻的癥狀及危害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感病時間越早,矮縮癥狀越嚴重,損失也越大。病株呈現四大病癥:一是發病稻株葉色深綠,上部葉片的葉面可見凹凸不平的皺折;二是病株節部有倒生須根及高節位分枝;三是病株莖稈表面有蠟點狀、縱向排列條形的瘤狀突起,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四是感病植株根系不發達,須根少而短,嚴重時根系呈黃褐色。水稻各個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現癥狀有所不同。秧苗期感病的稻株嚴重矮縮,株高不及正常植株的1/3,不能拔節,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顯矮縮,株高約為正常植株的1/2,不抽穗或僅抽包頸穗;拔節期感病的稻株矮縮不明顯、能抽穗,但穗型小、實粒少、粒重輕。在大田發生嚴重時形成“癩子田”。除水稻外,玉米、稗草、水莎草等二十幾種禾本科植物也是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的寄主,玉米早期感病植株嚴重矮縮不結實,中后期感病植株矮化穗小粒癟。
水稻南方黑條矮縮病田間發生、損失率與白背飛虱的發生量及其帶毒率、白背飛虱發生期密切相關,也與發病時田間溫度、播種時間、栽插時間和品種抗性等有密切關系。如果水稻生長早期受到帶毒率較高的白背飛虱為害,可導致整田絕收。水稻各生育期均受該病毒侵染,秧苗期及本田初期受侵染后病株癥狀表現明顯。
1.苗期癥狀
水稻植株表現為矮縮,葉色深綠,葉片僵直。
秧苗癥狀(圖片省植保植檢站提供)
2.分蘗期癥狀
水稻植株矮縮,分蘗增多,葉片直立,葉色濃綠。
水稻分蘗期癥狀(圖片省植保植檢站提供)
3.拔節期后癥狀
水稻植株表現嚴重矮化,高節位分蘗,葉色濃綠,葉片皺縮,莖桿上有倒生根和白色蠟條,嚴重時蠟條為黑色,不抽穗或抽半包穗,谷?诊。
水稻拔節期后癥狀(圖片省植保植檢站提供)
二、防控建議
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治蟲防病”策略,做好單季稻和雙季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飛虱的防治。重點抓好藥劑拌種或浸種及帶藥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帶毒白背飛虱遷入時,選用速效和持效藥劑并配合抗病毒劑防治。秧田應遠離感病早稻田和玉米田,采用防蟲網或無紡布覆蓋保護或集中保護育秧,棄用感病秧苗。常發區增加移栽密度,預留備用秧苗。田間發現感病植株及時拔除或踩入泥中,減少本地毒源,并從健叢(株)上掰蘗補苗,重病田應及時翻耕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