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在水稻栽培過程中,經常發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基部倒伏,二是折稈倒伏,前者是水稻倒伏的主要現象。
病因 一是:水稻倒伏與水稻植株節間的橢圓特性有關,水稻節間橫斷面一直被認為是圓形的,其實水稻節間是橢圓形的,表現出一定的扁平度,低位節間的扁平率高于高位節間,經測定倒伏莖比不倒伏莖表現較高的扁平率,與節間的抗倒伏性有關。二是:倒伏莖的低位節間長和總莖長明顯大于不倒伏莖,這說是有低位節間越長的莖越易倒伏。三是:倒伏莖的Ⅲ、Ⅳ節間長莖軸和短莖軸較不倒莖的小,這一結果不同于以前研究得出的倒伏與不倒伏莖的寬充無差異的結果。
四是:倒折一般發生在胝位節間,即第Ⅳ節間,至于鄰近Ⅲ、Ⅳ兩節發生倒伏概率很小,因此Ⅰ、Ⅱ節很少發生折斷現象。五是倒折發生在折斷節間的位置,試驗表明第Ⅲ節間折斷點位于節間長的13.2%-33.42%區域,第Ⅳ節間位于15.71%-23.15%區域,第Ⅴ節間位于13.27%-35.05%區域。根據上述結果可以斷定,折斷點位于折斷節間下位節,在此節間長的10%-30%區域內。這一區域雖然只有節間長的20%,但折 斷發生在這一區域的概率至少有95%,這有限的20%區域被看作是折斷區域,折斷發生在此區域原因可能是葉鞘和莖節間綜合作用的結果。折斷均發生在短莖軸方向。 看來水稻的倒伏原因除公認的低位節節間長與倒伏有關外,低位節間扁平率和其橫截面的長莖軸和短莖軸寬度對抗倒性也有重要作用,從折斷節間、折斷位置、折斷方向的觀察表明:折斷并不隨機發生在某一節間的某一位置,而是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有的品種在Ⅳ節間,有的品種在Ⅳ和Ⅴ節間,折斷區域局限于由下位節向上節間長的10%-30%的區域內,大部分折斷沿著節間橫截面的短莖軸方向發生。除了水稻本身上述原因外,其他原因還有水稻品種特性、栽植密度、施肥、氣象條件等因子,倒伏是它們綜合作用的結果。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適合當地的2-3個抗倒伏品種。如早稻有:中106、中絲2號、鄂汕雜1號、桂引901等抗倒伏的品種。中稻可選用東農419、嘉手、豫梗6號、香寶3號、八桂占2號、寧梗17號、藤系144等。晚稻可選用津稻308,津星1號,冀粳14號、15號,花粳45,遼粳244、287,沈農9017,東農419,畢粳37,寧粳15號,雪峰,龍梗4號等抗倒伏品種。(2)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氮、磷、鉀肥,防止偏施、過施氮肥,必要時噴灑惠滿豐(高美施),每667m2用210-240ml,對水稀釋300-500倍噴葉1-2次或促豐寶Ⅱ型活性液肥600-800倍液。(3)合理密植。(4)對有倒伏趨勢的直播水稻在拔節初期噴灑5%烯效唑乳油100mg/kg,也可選用壯豐安水稻專用型,防倒效果優異。
水稻倒伏
發布時間:2008-12-12 來源:
摘要:癥狀在水稻栽培過程中,經常發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基部倒伏,二是折稈倒伏,前者是水稻倒伏的主要現象。 病因一是:水稻倒伏與水稻植株節間的橢圓特性有關,水稻節間橫斷面一直被認為是圓形的,其實水稻節間是橢圓形的,表現出一定的扁平度,低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