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根病和葉病兩大類。
1.根病類
苗期根病發生在子葉期至2片真葉期,由于根莖過于幼嫩抗病能力弱,易遭受病菌侵染而腐爛,通常稱作爛根。最常見的根病有3種:
⑴立枯病 嫩莖基部靠近地面處出現淡黃色病斑,病斑在基部圍繞嫩莖發展,顏色逐漸發深,形成黑褐色病斑而腐爛,致使幼苗直立枯死而不倒。
⑵炭疽病 病苗在根莖交界處出現紅褐色條斑,組織硬化、凹陷、開裂,嚴重時病部變褐,濕度大時病斑上有紅色黏稠膠狀物,幼苗干枯不長,或死苗。
⑶紅腐病 又叫爛根病,芽苗出土前就開始發病,棉籽雖已發芽,但幼芽變為黃褐色,腐爛死亡。子葉期發病,根尖從黃變褐,而后根全部變為黃褐色,嫩莖和根變肥、腫大,有分段的黃褐色病斑,逐漸變黑褐色、干腐而死。
2.葉病類
苗期葉病發生在幼苗的子葉上或真葉上。主要有以下4種:
⑴黑斑病。由幾種病原菌混合為害引起,主要發生在子葉上。病苗子葉上出現很多黑色病斑,病斑周圍有紫紅色暈圈,病斑近圓形或不不規則形,引起子葉枯焦。葉柄上出現黃褐色病斑,圍繞葉柄發展,形成環狀斑,致使葉片脫落。
⑵莖枯病。從棉苗后期到成株期均能發生,為害葉片和嫩梢。葉片上病斑呈淡褐色,近圓形,邊緣紫紅色,斑內可見一些小黑點(病斑的孢子器)。嫩梢上及葉柄上為褐色梭形,可引起嫩稍枯死,葉柄及葉片脫落。
⑶角斑病。是細菌性病害,發生在子葉、真葉及嫩莖上,病斑最初呈水漬狀,后變黑褐色,在真葉上,因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時病斑沿葉脈發展呈長條彎曲狀。子葉上病斑沿葉柄發展可侵染到子葉節。嫩莖上的病斑呈黑綠色,發展成黑褐色條。
⑷苗期枯萎病。從子葉期即可發生,定苗前后達到高峰。病苗葉片上出現褪色斑,斑內的微細葉脈變黃,呈黃色網狀紋,也有子葉變紫紅色,出現紫色網狀紋。病苗根莖外表無癥狀,但莖內的木質部呈褐色條紋,最后病苗萎蔫枯死。
棉花苗期病害是多種病原菌的復合侵染性病害,有時從癥狀上很難區別,只有分離其病菌才能確診。棉花苗期病害要以防為主,培育壯苗早發、消滅種子和土壤中的病原,控制病害發生。其技術措施為:首先精選種子,播前在陽光下曬晾種子,提高酶的活性。第二要消滅種子帶菌,采用“三開一涼“溫水(55℃-60℃)浸種半小時。用殺菌劑拌種,消滅種子表面病菌。常用的殺菌劑有70%五氯硝基苯,50%多菌靈,70%代森錳鋅,70%托布津以及20%甲基立枯磷等。一般按有效成分計算,用干種子量的0.5%左右與溫水浸過的棉籽(晾至絨毛微白后)拌勻后播;蛑苯佑锰幚矸N子的復配劑(種衣劑、保苗劑、拌種劑),均有較好的防效。第三適期播種,當5厘米地溫穩定在15℃時,足墑播種。播后遇雨,天晴后及時中耕破除板結,增溫保墑。盡量減少種子在土壤中的萌芽時間,促使根部早日木質化,減少感病機會。出苗后,葉部病害發生時,可噴灑50%多菌靈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棉花苗期幾種病害特征及防治技術
發布時間:2008-12-12 來源:
摘要: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根病和葉病兩大類。 1.根病類 苗期根病發生在子葉期至2片真葉期,由于根莖過于幼嫩抗病能力弱,易遭受病菌侵染而腐爛,通常稱作爛根。最常見的根病有3種: ⑴立枯病嫩莖基部靠近地面處出現淡黃色病斑,病斑在基部圍繞嫩莖發展,顏色逐漸發深,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