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棉花黃萎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之一。自1914年美國第一次報道以來,世界上一些產棉國如秘魯、巴西、烏干達、剛果、前蘇聯、保加利亞、土耳其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黃萎病危害,以前蘇聯最為嚴重,曾5次全國性的更換棉花品種。我國棉花黃萎病隨1935年引進美國斯字棉種傳入國內,并逐年傳播蔓延。至80年代末已遍及南北棉區,其中以北方棉區發生普遍,且均為枯萎病、黃萎病混生區,為害較重
棉花感染黃萎病后,生長受阻,嚴重者植株矮化,葉片變黃、干枯,落蕾落鈴多,果枝減少,結鈴少,單鈴重減輕,品質變劣,一般減產20~30%。發病早的比發病晚的危害損失重。據中國農科院植保所1982~1983年在北京、新鄉調查:在7月下旬前發病的減產達66.9%,7月下旬以后發病的減產20.3%。結合各地棉區調查結果,黃萎病株的平均單株結鈴數僅為健株的50%;健株的單鈴重為5.57克,病株為4.45克,減少幅度為20~60%。
【癥狀識別】 在適宜的生態環境條件下,棉株現蕾前后,感病植株開始表現癥狀,一般由棉株下部逐漸向上發展。表現癥狀可歸納為:
1、黃色斑駁型:是一種普遍發生又常見的癥狀,病葉邊緣失水、萎蔫,葉脈間的葉肉褪綠或出現黃綠鑲嵌的不規則形黃斑,逐漸擴大成葉片主脈仍保持綠色,葉肉全變成淡黃色的掌狀斑駁,似花西瓜皮。病葉邊緣向上略微卷曲,繼續發展,病葉變褐,枯焦脫落成光稈,僅剩頂端心葉或枯死。
2、落葉型:病株葉片失水,輕度萎蔫或葉片變黃,一觸即掉,植株枯死前成光稈。
3、矮化型:病株葉片濃綠,葉肉肥厚,邊緣微向下卷,挺而不萎,株型矮化但不皺縮叢生。
4、急性萎蔫型:夏天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后,棉株葉片突然萎蔫,似開水燙傷狀,最后葉片全部脫落。秋后下部還可長出小枝葉。
以上不同癥狀類型的黃萎病,剖稈檢查,共同特征都是維管束變色,有淺褐色條紋(黑褐色則為枯萎。。
【病原菌傳播途徑】
1、種子傳播:種子帶菌是病菌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病原菌既能附著于種子表面,又能潛伏在種子內部。中科院微生物所于1964年對黃萎病株種子檢查,帶菌率為1.3~6.7%,以附著棉籽外部短絨上的病菌為主,種子內部含菌量只有0.026%左右。
2、病殘體傳播:感染黃萎病的棉株殘體如根、莖、葉、葉柄、鈴殼、棉籽加工下腳料和棉籽餅等帶菌,是傳播病害的重要途徑。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和河北省農科院試驗證實:6~7月間黃萎病株的落葉,是當年增加土壤菌源,造成再侵染,促使猖獗為害的重要因素。同時,對病株葉柄、葉脈、葉肉進行室內分離培養,發現葉柄帶菌率最高,為20%,葉脈為13.3%,葉肉為6.6%。
3、土壤傳播:棉花黃萎病為土傳病害,通過種植棉花或其它寄主作物,加上病株殘體和施用帶菌糞肥,可使棉田土壤病菌累積,形成“病土”,成為病菌密集棲息地。據報道,每1克病土含有2000多個微菌核。黃萎病菌為了適應生存,可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存活6~7年。充分證明,黃萎病是個頑固性的土傳病害。
4、侵染循環:黃萎病是一種維管束系統侵染的病害,土壤中定殖的病菌,遇到適合的溫濕度,病菌開始萌發,當接觸到棉苗根系時直接從幼根侵入或從傷口入侵,穿透細胞壁,直向木質部導管伸展,繼續生長繁殖,并隨著棉株輸導系統液流向上運行,擴散到棉株的莖、枝、葉柄、葉脈、鈴柄、花軸及種子內各部位,阻礙了棉花生長發育,使植株表現出病害癥狀。當感病殘體落入土壤,逐漸積累菌量,又成為連作種植棉花或寄主植物的病菌來源,形成年復一年的侵染循環,使病情逐年加重。而且還通過帶病種子、棉籽餅、病殘體和流水等因素向無病地傳播,不斷使病情擴大蔓延。
【病害消長規律】 1、與氣候因素關系:在自然生態條件下,棉田黃萎病發生發展呈直線上升。據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在北方棉區多年調查,黃萎病自6月上旬見病后,一直不斷擴展蔓延,發病成倍增加,逐漸形成第一次發病高峰;到7月下旬~8月上旬的高溫階段,病情發展很緩慢,之后又快速擴展,在8月下旬~9月上旬的棉花花鈴期,形成第二次發病高峰;此后病害逐漸消退。全程呈現兩頭發展快而重,中間緩而輕的“馬鞍形”發病趨勢。這一規律與氣候因素密切相關。
多年觀察和試驗證明,棉花黃萎病發病最適氣溫為25!28。C,低于22。C或高于33。C不利于發病,超過35。C不表現癥狀。據報道:棉田土溫15。C時,黃萎病發病率為58%,當土溫為20。C、25。C、30。C時,發病率分別為75%、85%和59%,當土溫達35。C時,棉株無癥狀表現。高濕也適于黃萎病發生,當相對濕度為55%時,發病株率65%,相對濕度65%時,發病株率上升為70%。在適宜溫度與高濕相結合的環境下,病株率迅速增長。多雨年份,月降雨量在150毫米以上,雨日為20天左右,相對濕度80%,是黃萎病爆發的有利因素。
2、與棉花品種的關系:不同的棉花品種在相同環境條件下,感染黃萎病的程度不同,一般海島棉抗病性強,陸地棉感病者居多,中棉普遍易感病。陸地棉品種不同,抗、感黃萎病差異明顯。近年國內育成一批耐黃萎病的棉花品種,使棉花黃萎病的為害得到抑制或緩解,但棉花黃萎病菌有高度變異性,很易受生態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新的生理類型,使棉花品種喪失抗病性。所以要求不斷地培育出更好的兼抗棉花枯、黃萎病的新品種,配合耕作栽培技術措施,達到更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目的。
3、與耕作栽培的關系:陜西曾調查連作3年、6年和9年的棉田,黃萎病株率依次為14.4%、23.3%和27.5%;新疆石河子在純黃萎病區調查,連作3年、4年和5年的棉田,黃萎病病情指數分別為8.8、20.7和32.8。采用和水稻、小麥、玉米輪作,病害明顯減輕,輪作年限越長防治效果越好。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的棉田發病較重,尤其是大水漫灌,一方面攜帶病菌傳播,另一方面土壤含水量過高,影響棉花根系功能,利于病害蔓延。營養失調也促進發病,如偏施或重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利于增強棉株抗病能力。
棉花黃萎病的傳播和消長規律
發布時間:2008-12-12 來源:
摘要:【分布與危害】棉花黃萎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之一。自1914年美國第一次報道以來,世界上一些產棉國如秘魯、巴西、烏干達、剛果、前蘇聯、保加利亞、土耳其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黃萎病危害,以前蘇聯最為嚴重,曾5次全國性的更換棉花品種。我國棉花黃萎病隨1935年引進美